上海小程序那些事:解读其诞生到崛起之路哪家好

 发布时间:2018-09-26     |      23457 次浏览

本文阅读时间较长,1h左右,是2h的培训内容。想要简单过一下的,下载PPT阅读。

小程序涉及的面太广了,光是更新历史,挖出来细讲,都可以讲几节课。我力求能覆盖广一点,但针对小程序的各种特性、营销打法,也是沧海一粟。有所遗漏或数据有所更新,各位可以在评论中提出,一起进步。

一、前言

小程序的诞生、引爆、冷清、崛起都是微信去造势,再因势利导的结果。此次,我尝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(大量参照了互联网中已有的研究报告以及小程序官方数据),带大家去体会其中的战略打法。希望从中吸取一些经验,帮助我们了解小程序的玩法。

前言部分,给大家讲述下,为何要分享小程序那些事。

1.1 小程序的定义

首先来定义一下主语,也就是小程序

小程序是一种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。它通常依托于某个平台级应用运行。个人理解里面呢,小程序不是特指某一个或者几个公司,只要符合以上定义的,都算是小程序。

下图,简要的展示了各小程序的发布时间节点:

13年:

百度推出轻应用,由于体验不佳和依托H5,反响平平。

16年:

1月,提出应用号概念,小程序前身。

9月微信,微信小程序开放内测。

17年:

1月,微信小程序正式发布。

4个月后,支付宝小程序内测。

9月份,支付宝小程序宣布面向用户开放公测。

18年

3月20日,9家手机厂商(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、中兴、金立、联想、魅族、努比亚),推出快应用。

7月4日,百度小程序发布,年底开源。无缝运行在百度系App(百度App、百度贴吧、百度网盘等)以及外部App(如哔哩哔哩、58同城等)上。

7月31日,支付宝首页增加小程序收藏入口,阿里小程序是支付宝。

8月18日,支付宝小程序正式发布。

显然定义小程序的,是微信。但首先创造类似东西的,是百度。这是常态,有句话说得好“先行一步是先驱,先行两步是先烈,恰到好处才能成功”。百度当年的轻应用,用H5,体验的确不大好。

国内的大佬仿佛也都懂这个道理,出名的自然少不了小马哥,不做研发,只需模仿,前驱又能怎样?第二名未必就比第一名差了,但第二名的风险是第一名的百分之一都不到。中国商业,越来越缺乏创新,冒险精神淡薄,反倒是山寨,有声有色。到了现在,就是你做起来了,就来收购。

扯远了,继续回到小程序。

现在就是巨头们都进场了,BAT。然后手机厂商害怕啊,用户都用小程序了,自己的蛋糕怎么办。应用都很少安装了,预装app意义不大,连应用分发的竞价排名之类的收益也没了。所以,手机厂商们搞了个松散的联盟,做所谓的快应用。

这么多类型小程序,我个人认为,这红海里面,容不下第三者,最终将会是百度和微信的战争。虽然支付宝和微信的接口几乎一致(涉嫌抄袭),容易从微信那边迁移。但支付宝本身的交易属性,限制了它的流量来源。

微信走闭源,要根据标准开发,一定程序上,小程序依托于微信社交导流,但一定程度上又会伤害社交的体验。百度开源,走开放路线,联合众多APP(自己旗下好几款),其他平台的拿过来改改就能用。另一方面,主推AI的能力,对小程序赋能。个人理解,百度是想重现Android逆袭iOS的打法。

最后强调下,此次分享的小程序,都是特指微信小程序。

1.2 核心观点

小程序那些“事”,为何要去讲这些事。这种事,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啊。从小程序的孵化、公测、正式发布,到小游戏的爆发,这些都是互联网的热点,绝对的大事。

从这些大事里面,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大势。微信10亿月活,现在开放了流量的入口,赋能小程序。拼多多、足迹地图、跳一跳,这些火爆的小程序,都成功的设计产品,一波吸引了流量。

我个人认为,拥抱小程序绝对是大势所趋。

再从大势上面,可以简单做个结论:小程序绝对是近期的热点,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。产品一定要在规划上,大胆去试错。要赶紧进场,去瓜分这波流量红利。小程序,绝对比自己开发一个APP,试错成本低。

1.3 行业态势

以下是某个研究报告中的数据:

1998年至今,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阶段。 2008年以前的十年称为PC互联网,网民上网终端以PC机为主;经过十年的发展,我国互联网逐步由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演进,CNNIC数据显示,2009年国内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网民总数的50%(占比60.8%)。

截至2017年12月,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.53亿,约占网民总数的97.5%,成为国内互联网用户的绝对主力。而腾讯2017年Q4季度财报数据显示,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为9.89亿。

据此可以推测,微信已覆盖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,成为我国网民手机中的标配。

不禁感慨下,2G时代的QQ,4G时代的微信,腾讯社交巨头之名,从未旁落。国民社交软件才有这可怕的覆盖率,微信时代成为可能。小学生、中青年乃至60多的农村老人,拿着微信在用语音发消息,微信的用户教育已经完成了。

1.4 APP情况

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,其移动端的形态都是以APP+内嵌H5为主。

前面讲了微信的月活,现在来看看APP的情况:

上面是极光的数据,还算稳定整体算是稳中有升。大家安装的APP还是增加的,12月等于人均多装了个。

再来看下载数据,简单得出个结论:去年至今,APP下载基本上是0增长,乃至负增长的。也就说,大家APP数量就定死了那么多,下载体验意愿不强,除非新的巨头APP出现(大热点,如共享单车,直播撒币大战、抖音等)

另一方面,人均安装APP(仅Android数据),去年至今,居然是稳步下滑的。这就很可怕了,等于要拉新,吸引用户下载体验,还要想办法取代掉原有的APP,才能存活下来,但是用户基本上不怎么下载APP了。

1.5 超级APP

先看看下面两个饼图的数据:

2017年12月,我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设备数为10.85亿,当月微信月活跃用户数为9.89亿,占比91%。同时,相比于移动互联网单日人均上网时长236.8分钟,微信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为65.5分钟,约占其28%。

今年4月各类爆款小游戏的病毒式传播,以及电商618借助小程序宣传,小程序的用户数在这段时间增长很客观。

随着微信用户数上涨到达瓶颈,接下来或许是腾讯对用户使用时长的争夺战。 2017年1月9日,微信小程序发布,仅经过一年的发展,小程序的累计用户达到3亿,月活跃用户即达到2亿,占微信活跃用户总数的五分之一。

1.6 用户习惯已成

小程序的用户基数已经比较大,并且用户习惯也养成了,从上面张图可以看出:

  • 截至6月份,用户平均单词使用时长达13分钟,使用频次也比较密集。

  • 小程序用户单词使用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;小游戏上线半年以来,平均打次使用时长接近13分钟。

  • 小游戏成为抢占用户时间的利器,受小游戏影响,用户沉浸在小程序的时间明显增长。

小程序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小程序频次在2次以上占比95%,中国14亿人,也就是7个人里面,就有0.95个,每天至少打开2次小程序,用户粘性很高。

1.7 长尾效应&微信生态

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成为可能,真正让用户对于微信“欲罢不能”,小程序将进一步加强用户对于微信的黏性。

微信从最早的即时通讯/熟人社交,逐渐添加社交(朋友圈)、媒体(公众号)、陌生人社交(附近的人、摇一摇)、电商(购物/京东)、游戏、金融(微信钱包)、搜索引擎(搜一搜)、新闻聚合(看一看)等各项功能,但仍然只能覆盖头部需求。

所以,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成为可能,真正让用户对于微信“欲罢不能”。

这可能是对腾讯来说,或者对微信来说,小程序的更重要的一个使命——也就是通过体验更好的即用即走的服务,去更好地服务长尾需求,更好地满足线上线下的链接。

通过这两个图表可以看出,小程序起来了以后,对于整个微信的使用次数,使用时长以及微信支付的使用频次都有很显著的增加。

所以还是证明,在一些以前看似长尾的一些需求上,小程序对主产品有比较大的刺激作用。从这点上来说,小程序对于微信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。

二、造势

造势,看看微信通过怎样的产品和市场策略,让小程序火爆起来,一步步达到2亿月活。

2.1 涅槃图 小程序的百度指数

2017 年初,微信正式开放小程序,全行业都将其视作一个新的流量红利风口,各公司纷纷迅速响应开发及上架自己的小程序。然而,观察一段时间后,除了昙花一现的几个现象级小程序外,绝大多数小程序并不能持续地获取到客观的流量。于是,对于小程序的质疑开始纷至沓来。

对于这点,微信内部很清楚,肯定是要想办法挽回局面的。微信通过近百次的迭代,开放更多的能力,更好的赋能三方,又让小程序火爆起来。

我们来回顾下,期间微信的操作,学习一下这种技巧。我个人认为,这些技巧在推广企业微信(这个可能是2B的下一个热点)的时候,其实也用到了。

2.2 打造典型

那么第一步,就是这个打造典型。没有诱饵,鬼精鬼精的三方品牌肯定是不会轻易进场的。

好,我们看看这步骤里面,微信的招数:

  • 17年,小程序发布初期,微信一直对普通商家限制小程序能力的开放,基本封闭了线上流量入口,却对某些特别的小程序青睐有加:

  • 1月,关键词搜索入口只开放给京东、美团、滴滴等;

  • 2月,微信官方为摩拜单车小程序量身定制“扫一扫”功能。扫描单车上的二维码,直接进入摩拜的小程序,使用摩拜单车。

  • 3月,App分享,可打开小程序页面的能力率先开放给微信腾讯视频、QQ阅读。这些小程序的主体,要么是腾讯大力投资的品牌企业,要么是自家的腾讯系产品。

这些动作在保证小程序个别能力有充分测试时间的同时,又让普通商家看到小程序在微信生态中的重要性。

可以看到,微信选择了自己的亲儿子、干儿子,去做试点。一方面,自己参股的公司,体现资源倾斜,率先享受流量红利。另一方面,知根知底,协作也很简单。

2.3 扶持三方

好了,微信这一搅和,死水变活水,品牌商有点心动,想去试试小程序了。但小程序这全新的东西,公司里面没人会,开发起来估计很慢,这怎么办。针对这个问题,微信开放了第三方平台代为开发、维护小程序的能力。

微信在4月时开放第三方平台支持小程序的能力,开始鼓励商家寻找第三方服务商开发小程序。

小程序授权后,第三方平台的能力如下:

  • 配置服务器地址

  • 代码开发、上传、提交与发布

  • 模版消息、客服消息

  • 微信登录

7月时,又对第三方平台的模板消息管理接口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升级优化,给第三方更多发挥空间。

这种大力扶持第三方平台的行为,一如当年公众号和微信支付刚推出时的情景。

其实腾讯这几年玩法已经不一样了,不会自己费尽力气打开市场,而是让有共同利益方向的第三方服务商一起助推自己的产品项目。一方面,在某些领域,微信的确就不熟悉,做出来的东西很难落地。另一方面,拉拢一个盟友,就是减少一个敌人,自己投入的资源也好,还能赚个名声,给其他人留个盼头。这招数,很多地方都能用到,值得学习。

2.4 树立标杆

通过三方平台,让小程序有一定的使用了。但是和原有的小程序一样,反向平平怎么办。这方面微信比品牌商还急,立刻联合了几个大牌,详细讲解小程序的能力,打造了一套玩法。

2017年2月,星巴克宣布与腾讯微信联袂打造“用星说”正式推出,上线仅三个月,便获得几百万用户。卡券、礼品卡等,其实是微信自2015年O2O异常火爆时,就积累下的能力。

17年的微信公开课,几乎全是小程序的专场,主要集中在深圳、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重点城市,并且邀请了星巴克、麦当劳、蘑菇街等知名品牌的小程序团队现身说法,分享成功案例

在腾讯内部,小程序的地位也很突出,17年做了以下动作:

  • 9月时马化腾亲自上阵为乘车码小程序宣传。

  • 11月时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公布小程序多项关键数据,大有让小程序和公众号地位比肩之意。

2.5 拉通线下

前面三步走完,已经将大牌厂商纳入囊中。但是这远远不是小程序想要的,小程序一定程度上,承担了微信流量变现,以及争取更多流量的诉求。

这年头,哪里流量最多,哪里变现简单,答案很明确——线下。

小程序快速的做了以下动作:

  • 开放快速创建门店小程序功能和小程序码,吸引线下商家入驻;

  • 公众号关联小程序能力全面开放,让公众号运营者重视小程序的各种玩法;

  • 开放“附近的小程序”功能,为线下商家引流;

  • 针对“附近的小程序”的LBS推广,引入竞价排名的入口搜索机制;

  • 开放快速创建微信小店小程序的功能,吸引电商商家入驻。

不同领域的小商家,就这样被慢慢地被推入其中,成为小程序市场的主体部分。

在腾讯的层层推进下,小程序有条不紊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,终于星火燎原,构建了繁荣的市场生态。